熟悉的印象中,民生路轉進中國城的角落是一堵深綠蓊鬱的圍牆,牆內老榕繁茂的枝葉和垂長而下的氣根竄長越界,鋪天蓋地吞噬了那一小段人行道的天空,蔭影在白花花的豔陽天裡像個陷落的黑洞。

長久以來,我總以為那裡就是這樣,一處不足為奇的轉角,未曾踮腳好奇過牆內的風景。

直到最近才發現,原來圍牆所分隔的世界,是間日式木造平房,少見的天藍刷色,形制完整,老當益壯地運作中,門牌上清楚寫著「財政部高雄關稅局台南支關安平辦公室」,前身為日據時期的舊海關。

回頭做了點功課,資料上是這麼寫的:

清領時期的五條港舊運河在19世紀初開始逐漸淤積,加上1864年安平開放通商,各國洋行成立,安平取代五條港區成為新興的貿易口岸,而舊運河也因日益嚴重的淤塞而失去貿易運輸功能。台灣進入日據時期後,1922年日人開始修築新運河,也就是今日所見的台南運河,而海關仍設在安平舊港。1935年左右安平新港開闢,1939年起,船隻開始由安平進港直駛至現今中國城停泊,海關也遷到環河街現址。光復後,舊運河海關變成財政部高雄關,至今已有六七十年歷史。

 

↗ 很像是舊倉庫的矮平房,在中國城後方的環河街上還剩下一些。

日本人的新運河延伸了原本安平港的腹地,使航運更進一步深入城區,活絡中國城周遭的商機,是日後日本人賴以建設中正路的重要基礎,也才有後來風光一時的沙卡里巴。

在運河盲段被填平之前,這裡是許多來往台南、澎湖近海作業漁船重要的中繼點,港口效應促成舊時中國城一帶附近興起許多漁業週邊產業,漁具網具、製冰廠、五金重機,散布在環河街、民生路、金華路附近,至今仍依稀可略窺一二當年的時代風華。而府前、尊王路一帶的大勇街、大仁街、和大智街附近,舊名新町,更是當時著名的風月場所,青樓酒肆夜夜笙歌,熱鬧非凡,也因此才造就保安路小吃越夜越美麗、從清晨接續到深夜特殊的作息生態。

運河在中國城這拐了個彎,府前路橫跨其上,加油站所在的橋畔昔稱「烏橋」,原來黑橋牌香腸企業就是從此地發跡的。70年代中國城完工,帶動中正路商圈縱橫二十多年的繁華,卻也宣告運河生命的終結,隨著都市快速的現代化,運河也隨之凋零沒落,二十多年來當局者疏於管理整治,放任運河成了全國最大的下水道,也是臭名昭彰的黑龍江。

 

 ↗ 曾經一度風光,中國城如今早已遠遠走過它的絕代風華,淪為都市毒瘤。 

成長的年代裡,我來不及參與中國城的繁華,更無緣目睹運河的風光旖旎,許多畫面只能從片段僅存的書面史料和耆老口中描述憑空想像。我隸屬中正路和東帝士世代,在15歲之前,這兩處就是我們那個年代唯二的花花世界,直到海安路拓寬、中正路沒落、小北衰頹、新光進駐,見證了城市商業版圖從西向東遷徙的過程。

 

↗ 節節敗退

最近市府在環河街附近動作頻頻,徵地拆屋道路拓寬,以後就要多一條新路。低矮的屋舍早已破舊不堪,剷除之後市容變得清爽多了,城市的某一段過去也湮沒在瓦礫堆中,從此不復追尋。

 

 

或許,下次有機會再來回想些關於小學的點點滴滴好了。


 

 


【延伸】厝邊頭尾兮故事(三)-- 台南運河話古今

【延伸】追運河的孩子

【延伸】原運河海關.台灣大百科

【延伸】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uck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