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恁係欲來拆厝欸喔?」打從一旁走過的阿婆問。這是個天大的誤會,卻發人省思。

拜五出班,回來補拍鎮北坊的畫面,在自強街取景時,遇上了阿婆這樣問。

「這裡咁是自強街?」我明知故問。

「這裡大銃街啦,不管住址怎麼改,大銃街就是大銃街。」阿婆語氣固執堅定,對於老街正名,看得出來毫不妥協。

大銃街是自強街的古名,和總爺古街是鎮北坊境內兩條街廓形制堪稱完整的清代街道,雖然號稱「完整」,古厝大多已經翻新,剩下疏疏落落、幾間荒廢的屋宅,斑駁的門扉楣簷,偌深的院落,只能藉由滄桑,去憑弔老街昔日的風華。

鎮北坊是明末鄭經在府城設立的四大行政區之一,範圍約略在成功路、公園路和小北一帶。

百年老屋裡的煎餅店,一度不敵商業化的洪流而塵封多年,近幾年來重新開爐,街坊再度飄起雞蛋麵粉香,喚醒許多人的兒時回憶,也為老街打響了新名號。這裡的許多老人,都是生於斯,長於斯,住了幾十年,對於這條街,有難以割捨的情感,也難怪他們談起老街,總帶著一種外人難以體會的眷戀和驕傲。

住在古蹟裡,是多屌的事。

可是政府的腳步遠比不上老房子被剷除的速度,缺乏有計劃的維護保存,殘舊破落的廢屋猶如都市毒瘤,當局者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市容乾淨整齊了,也同時失去這座城市獨有的風格韻致。

暫且不談資產保存和現實取捨的衝突矛盾,或許,我們都該深思的是,如果先民的土地記憶都消失了,失了根,當代的我們要如何思考,我們的下一代要如何學習這片土地的歷史和人與土地相依相親的情感。

鄉土教學不是只有童謠說說唱唱,用課本學母語實在荒謬可笑。

生活是文化的載體,有人才有生命力。

大人以為帶孩子去逛古蹟、參觀滾元宵、煮椪糖、刻佛像、做刺繡,就算落實了鄉土教學,卻無視這些幕後推手終究會老去,沒有下一代傳承。文化走入歷史以後,只剩回憶可以憑弔,而回憶終究會隨著時代凋零,就像小時候廟口總有超大布幕的露天電影院,如今早已曲終人散。

要是有一天,再也喝不到冬瓜茶、看不到阿伯沿街叫賣豆花、麻糬的身影,那會是莫大的遺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uck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